首页
>政务公开>服务资讯>政策文件

泸州市龙马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泸州市龙马潭区融入三区“一体”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2- 04- 22 11: 07浏览次数:

泸州市龙马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泸州市龙马潭区融入三区“一体”

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泸龙府办发〔2022〕7号


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区级(含长开区)各部门(单位):

为深入贯彻市委“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部署,推动泸州市龙马潭区融入三区“一体”高质量发展,助力泸州加快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经区政府领导同意,现将《泸州市龙马潭区融入三区“一体”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泸州市龙马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4月12日


泸州市龙马潭区融入三区“一体”

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部署,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地发挥龙马潭区作为泸州城市发展主引擎和四川南向开放门户牵引带动作用,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区域分工合作,形成同频共振、协作双赢的强大合力,推动泸州市三区“一体”高质量发展,助力泸州加快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根据《泸州市三区“一体”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泸市府办发〔2021〕40号)要求,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深度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聚焦建设区域现代服务业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都市现代农业高地的功能定位,发挥主城优势,高效整合资源,创新营城理念,推动动能转换,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高水平开放先锋区、高品质生活宜居区,打造“一体”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级,为泸州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提供更强动力活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高标定位、高质推进。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把建设“三个高地”作为推进“一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统筹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着力在融入一体化、服务一体化、推动一体化发展中担当更重角色、展现更大作为。

坚持聚焦重点、精准发力。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把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作为推动“一体”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聚力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大项目、重大改革,着力构建体制机制统一高效、要素流动顺畅有序、基础设施通达便捷的一体化格局。

坚持全域融入、共建共享。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基础设施联通、功能一体共享、产业互补发展、服务全域融合、产城和谐共生”路径,引导各单位、各领域、各行业探索各具特色的“一体”高质量发展模式,推进全区域、全方位、深层次融入。

坚持优势优先、特色发展。充分发挥交通体系健全、开放平台众多、产业发展集聚优势,注重扬长避短、互利合作,强化区域分工合作和优势集成,努力拉长长板、全力缩小短板,加快形成内外融通、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效能。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基础设施联通畅达,特色产业集群成链,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生活环境宜居宜业,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常住人口55万人以上,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县域经济发展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到2035年,城市实现内涵发展、区域实现特色发展、城乡实现融合发展,区域经济贡献力、开放带动力、产业竞争力、城市集聚力、服务软实力大幅提升,建成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高水平开放先锋区、高品质生活宜居区的发展目标基本实现,成为泸州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区域。

二、重点任务

(一)持续加快城市化进程,协同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格局

1.加快规划一体重构。强化市区战略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深度立体对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科学划定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空间格局。以经济区理念科学划定片区,将全域333平方公里整体作为泸州市中心城区龙马潭片区,推动与江阳区、纳溪区协同联动、协调发展。强化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推动城乡一体发展。城市发展核心区重点发展工业经济、枢纽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等城市经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城市发展核心区外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着力打造9个村级片区,重点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牵头单位: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发展改革局等单位)

2.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组团式”“片区化”统筹规划、配套建设道路、中小学校、幼儿园、农贸市场、停车场、养老机构等,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引导人口、产业、公共服务向城市集聚。集中资源建好高铁新城、空港新城、临港新城等重点功能片区。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加快推进学士山及周边片区城市更新,分类提升大驿坝、高坝、鱼塘、石洞等区域城市品质。统筹编制老旧小区改造“十四五”总体规划,计划完成241个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城市公园公共基础设施,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加快推进长沱两江生态修复项目,推动大龙山、大三湾公园修复项目,提升改造龙马潭公园,构建古树名木保护机制,助推园林式细胞单位创建,加快二环路千凤路、高铁站前广场、九狮路等市政道路景观廊道建设。(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等单位)

3.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让乡村更美丽更宜居。在9个村级片区设立功能性党委,整镇推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一体建强、全域提升。统筹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强化乡村旅游文化品牌塑造,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和合作机制,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大力推进“三大革命”,全面改善农村水电路气防等条件。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资源优化配置力度。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持续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打造善治乡村。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经济强镇、农旅名镇,支持石洞、罗汉建设龙马潭区域副中心,双加争创“省级百强中心镇”,培育一批乡村振兴先进镇、示范村。支持符合条件的镇撤镇设街道。(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农村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民政局等单位)

(二)促进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深度融合,协同打造特色鲜明现代产业体系

4.建设区域现代服务业高地。

——建设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做强货物贸易,拓展分拨、交易、结算、加工等增值环节,延伸临港、高铁、临空经济产业链,协同打造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进口商品分拔中心、进出口加工贸易中心。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总部经济”,以川酒集团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中实时代广场“时代云谷”、优客工厂为载体,建设新经济产业创新园,发展金融保险、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创意经济等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强四川(泸州)建筑业企业总部基地,促进行业整合资源、抱团发展、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全面构建“水公铁空”集疏运体系,拓展延伸临港商贸物流产业链,加快建设西南建材物流园、中国(泸州)现代物流产业园,壮大西南商贸物流园、高铁快运物流园、空港物流园等物流基地,建成四川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牵头单位:区商务局、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长开区相关单位)

——建设区域医药健康中心。积极引导区内医疗机构联建专科联盟、医疗联合体和远程医疗协作体,共建医康养中心、医教中心,进一步放大医疗资源优势。支持西南医科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支持川南医学转化研究院成立生物医药高新技术公司,提高前沿医疗与健康技术成果转化率。用好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平台,支持天寿药业、上药控股泸州公司发展医药电子商务,加快建设国药西南商务中心,协同打造中药材种植加工、

——建设区域教育培训中心。加快建设川南教育名区,分批打造8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8所义务教育办学管理标准学校、2所省级引领性示范普通高中、1所省级特色办学普通高中、2所智慧教育示范学校。鼓励区内优质学校牵头组建跨区域基础教育发展共同体,通过校际联盟模式开展师资培养、课程建设、教学观摩、教育科研等合作,促进优质资源共享、管理优势互补。加快建设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加强与泸职院、江阳城建学院等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泸职院建好泸州技师学院集团,鼓励和引导企业把培养环节前移,订单式培养应用型紧缺人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打造服务三区“一体”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中心和技能人才培育基地。(牵头单位:区教育体育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单位)

——建设区域生活消费中心。加快构建“一带三线”城市生活消费圈,提升消费品质,集聚人气商气,加速夜间经济、假日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发展。在学士山片区高标准建立生态公园,升级回龙湾商圈,保护开发宝莲街、余公街、老窖窖池群等古街巷古窖池,建设小市历史文化特色街区,打造最具泸州特色、最具酒城风格的消费目的地、文化会客厅。全面运营“这有光”特色消费街区、步步高时尚购物中心,建设学府路酒城文创美食体验街、醉泸州美食街,增强城北商圈核心竞争力,与江阳区万象汇、水井沟共建都市生活消费圈。稳步推进玉带河、饮马河、龙涧溪流域生态重塑、景观重建、功能重构,营造科技体验、户外运动、滨水餐饮等特色消费场景,打造都市“绿心”。建设郎酒龙马酒庄,营造酒文化观光、酿酒定制、白酒品鉴、陶艺体验等消费场景,完善商业业态,丰富消费体验,打造白酒工业旅游目的地。(牵头单位:区商务局、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等单位)

——建设区域文体赛事中心。完善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成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全民健身中心、洞窝水电博物馆。建设一批24小时城市书房和数字农家书屋,让更多群众就近享受“悦读”时光。充分利用现有文化阵地、历史建筑、村民旧居、闲置公共用房等设施,建设一批乡史村史和社区博物馆。与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联合打造“泸州记忆”非遗文化品牌,开发非遗产品,办好非遗文化便民集市。推动体育设施均等化,加快建设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用好泸州奥体公园、泸州大剧院场馆资源,协同共建文体赛事合作联盟,积极承办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演艺活动。实施文体教融合计划,高标准创建一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市级艺术特色建设学校,办好中小学生区级体育联赛、文艺联赛。推动“体育+”融合发展,持续扩大松滩湖马拉松赛、竞技钓鱼赛等体育赛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牵头单位: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区教育体育局等单位)

——建设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加快完善金融体系、培育金融业态、优化金融服务。引进各类金融和类金融机构,培育壮大信托、金融租赁、消费金融、商业保理等新型金融业态,加快形成以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机构为重点,资产评估、信用评级等中介为桥梁的金融服务体系,有效集聚周边区域金融资本和人才。加大政银企合作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基于新消费、新场景和不同首付比例、期限和还款方式的信贷产品,助力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加强跨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协作,共同构建区域金融风险的联防联控机制,做好跨区域重大非法金融案件、跨区经营企业和金融机构风险协调处置工作。(牵头单位:区财政局等单位)

5.建设区域先进制造业高地。

——做强食品饮料产业集群。推动食品饮料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六百亿级名优白酒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泸州老窖、郎酒龙头引领作用,推进郎酒浓酱兼香基地扩建、玉蝉酿造扩能、石洞优质酒生产基地技改等项目建设,前拓后延发展酿酒高粱种植、原酒酿造、酿酒装备、印刷包材、白酒衍生品、品牌推广和销售等全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白酒供应链金融、酒文化旅游、酒类物流、酒类电商等新业态。推动食品产业品牌化、特色化发展,打造百亿级食品饮料工业园,支持禧润食品、好利食品、泸州肥儿粉等骨干企业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提高本地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市场占有率,培育和打造一批“龙马潭造”的知名食品品牌。(牵头单位: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区商务局、长开区相关单位)

——做强绿色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向精细化转型发展,打造百亿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提升北方化工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推进低粘度硝化棉、纤维素醚等项目建设,深度开发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民用发射药等特色优质产品,壮大化工新材料产业规模。升级武骏玻璃光伏玻璃、光伏组件封装生产线,做优特种玻璃、太阳能光伏玻璃产品,推动武骏光能上市,建设节能玻璃总部基地。围绕恒力(泸州)产业园,在安宁和特兴布局纺织配套园区,引导存量纺织企业、服装加工企业入园发展,引进锦纶、氨纶等化纤生产企业,培育研发设计、时尚家纺、仓储物流、商务展销等上下游企业,配套建立研发基地、印刷包装基地、物流基地、交易基地。(牵头单位:区经济和信息化局、长开区相关单位)

——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推进传统装备制造向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发展,打造百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依托航天工业民品园建设油气钻采完井装备产业园,构建完整的钻采装备研发制造、试验检测、工程服务等产业链,培育民爆企业总部基地,打造全国重要的页岩气(油气)钻采装备制造服务保障地。全面建设泸州聚购钻井材料生产基地,建成30万吨/年加重剂生产线、40万吨/年支撑剂生产线,打造全国最大的钻井单体材料生产交易中心。发挥川南航天、伊顿液压、海科机械等企业在液压器件、石油钻采、船用配件等领域技术优势,联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产业配套合作,提升生产能力,优化产业链条,构筑稳定供应链,抢占航空航天、海洋船舶、通用机械等高端装备配套产业制高点。(牵头单位:区经济和信息化局、长开区相关单位)

6.建设区域都市现代农业高地。

——打造濑溪河生态农业示范带。重点发展有机高粱、特色水果、健康水产等绿色生态农业,做强胡市猕猴桃、泸龙青花椒、双加葡萄等特色品牌。建设金龙—胡市万亩优质糯红高粱基地,与江阳区通滩红粱种植园连片发展。支持水产现代农业园区、高粱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省星级园区,拓展金龙曹坝—胡市黄桷、来寺都市现代农业示范片。活跃“岸上经济+岸下经济”,大力发展“十里渔湾”观光渔业、竞钓产业,保护开发好嘉祥古寨、官渡“十里翡翠长廊”,打造集文化博览、旅游度假、康养休闲于一体的松滩湖主题乐园,办好十里渔湾桃花节、乡村文化旅游节、红高梁节等节庆活动。鼓励四维禽业等重点企业发展现代化畜禽养殖,促进种养循环、绿色发展。(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等单位)

——打造龙溪河农旅融合示范带。重点发展优质水稻、水果、花卉、休闲观光农业,带动三产联动发展。支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特色发展,完善农产品产购销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品牌体系建设,规模化发展罗沙贡米、九狮柚等地标产品,打造桂圆、黄金梨、黄桃等优质产区,在鱼眼滩—永寿片区规模化发展糯红高粱。探索农业+品牌、农业+旅游、农业+体验、农业+文体等融合发展新模式,集中连片打造川南特色美丽乡村群,完善走马—慈竹、魏园新村、桐心院子等精品村寨配套设施,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家院落,办好安宁九狮柚、桐兴桂圆等采摘节活动,串联和放大农村产业、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升级乡村美丽经济。(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等单位)

——打造西南地区农产品交易流通中心。办好泸州商博会、农交会,推动农商互联、产销衔接。推动泸州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西南商贸城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做大做强,打造川渝滇黔结合部最大的农产品交易集散地。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与万达、步步高、沃尔玛、汇通等大型商超对接,建立鲜活农产品“直采”“直供”基地。加快建设街镇综合运输服务场站、镇级物流配送站、乡村物流配送站,健全区、镇、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推动物流配送、寄递服务网点全覆盖,畅通农产品物流通道。布局建设一批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基地,对接批发市场、加工企业和电商平台等,形成线上线下高效对接的流通渠道。(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区交通运输局等单位)

7.联合打造产业协作平台。联建一批制造业战略联盟、商业合作联盟、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联盟,进一步紧密要素、产业和利益联接。做大做强航天产业先进制造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支持郎酒、海科机械、武骏光能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战略联合体,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加快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效聚合。支持万达、华升宝龙、步步高等大型商业综合体牵头组建商业合作联合体,统一策划、统一营销、统一推广,促进线上线下互动、服务体验融合、商旅文体协同、购物体验结合,全面构建新消费生态圈。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牵头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协同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品牌培育、市场营销、信贷融资,构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环节服务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牵头单位: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区商务局、区农业农村局、长开区相关单位)

  1. 充分发挥交通枢纽和开放平台作用,协同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合作

    8.做强交通枢纽功能。深入构建铁路枢纽,全力服务渝昆高铁、泸遵铁路建设,推动隆黄铁路扩能改造,建成双加货运枢纽站,加快形成最便捷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深入构建公路枢纽,加快推进省道213、214项目建设,加快完善高铁片区、临港片区、机场片区城市骨干路网建设,建设北滨大道延长线、双(加)胡(市)大道,推进张家祠北路延伸段、金岭北路等市政道路建设。加快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建成G246特兴连接线、胡市沱江大桥连接线,推动街镇通达三级及以上公路,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深入构建水运枢纽,协同推进长江干线泸渝段航道扩能提升和沱江航道升级工程,协同推动川内港口群并联发展,争设国家水运开放口岸。深入构建航空枢纽,全力服务云龙机场扩建工程,稳步拓展国际国内航线,建设机场口岸免税店,争创航空开放口岸,打造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航空运输中心。(牵头单位:区交通运输局、长开区相关单位)

    9.提升开放平台能级。主动服务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泸州综保区、泸州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建设,大力争创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积极支持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深化制度创新,发展大宗商品贸易,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积极支持泸州综保区加快发展保税物流、保税加工等业态,泸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加快发展保税备货、跨境直邮等业态,培育壮大开放型经济。积极支持泸州港国家临时开放口岸功能前移,多点布局无水港,用好国际水运陆运双通道优势,持续拓展货源和经济腹地。积极支持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打造进口粮食深加工产业基地。积极支持进口肉类指定监管场地完善配套物流供应链服务,培育进口肉类加工贸易业态。(牵头单位:区商务局、长开区相关单位)

    10.扩大区域开放合作。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重点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沿海发达地区,聚焦白酒、装备制造等八大重点产业,精准引进一批基地型、龙头型、引领型、总部型企业,探索共建“区域总部+产业基地”“功能性总部+配套基地”型园区。深化与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协同联动发展,加强信息交换、产业配套、平台互通、服务共享,深度融合发展。推动龙马潭区与长开区、航空园区“政区一体”发展,理顺运行机制、优化机构设置、强化职能整合,形成更加紧密的发展共同体。协同推动开放平台与市内各区县、产业园区的产业合作和制度衔接,积极探索园区共建、飞地合作、平台共建、人才共享,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供需保障互利合作。(牵头单位:区经济合作外事局、长开区相关单位)

    11.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树立“全域自贸”理念,共建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区,承接用好各项制度创新成果,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推进行政审批制度集成创新,以“一件事”标准重构重塑审批服务流程,深化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市场主体承诺即准入、企业套餐式注销等改革,纵深推进涉企许可证改革。持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预约服务、错时服务等举措,推动政府审批和管理服务更加智能化、精准化,实现更多事项同城通办、一网通办。完善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体系,设置专属服务区,提供“点对点”服务。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建成最佳政务服务示范区。(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区税务局等单位)

    12.持续强化人才支撑。深入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实施龙马人才集聚行动,加快建设“省级人才工作先行区”。发挥中国酒城国际人才港作用,建好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不断吸引创新型人才在龙马潭就业创业置业。建立人才需求清单,深化“市场化引才”模式,将人才链深度嵌入产业链、项目链、资金链,重点招引高端人才、技能人才、实用人才。用好泸州老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川大产研院、川南医学转化研究院、西南医科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产学研平台,探索“节假日人才”“候鸟型人才”等柔性引才方式,大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为企业提供研发指导、技术支持和成果转化等服务,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服务产业特色发展。结合产业实际,科学布局产业科研基地,扶持优势行业、“链主”企业与重点高校共建“院校企地”科研合作项目和实验室,加快创建一批“中字头”“国字号”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单位)

    (四)全面提高供给质量,协同提升优质均衡公共服务水平

    13.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联合建立无差别、无障碍标准,促进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利化。联合设置线上服务专区、线下服务专窗,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行政审批结果互认。建立市场主体信用、监督抽查信息共享机制,联合推动监管执法联动、市场安全联管、消费环境联创。联建就业信息共享系统,高效连接用工企业和求职人员,推动就业创业服务一体化,工伤协查、结果互认。深化社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联合建立医疗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医保异地结算协作机制。联合孵化社会组织,推进“五社联动”,打捆采购养老服务、社区矫正等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医保局、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区市场监管局等单位)

    14.促进教育卫生事业优先发展。实施基础教育建设攻坚行动,新(改)建江韵学校、学府路学校、福门街小学等13所学校、幼儿园。推行中小学“学区管理、分片教研、捆绑考核”学区制管理模式,推广实施“纵横”双线集团化办学模式和“两自一包”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城乡教育现代化,落实“五育并举”,深入推进“活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智慧课堂和校园”,通过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达标验收。持续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快石洞医康养综合体、区妇幼保健院二期、区疾控中心二期等项目建设,支持区属医院上等升级,打造胡市、特兴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提升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达标率,提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水平。(牵头单位:区教育体育局、区卫生健康局等单位)

    15.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健全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制度机制,深入构建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基层治理架构。协同推进社区居委会、网格(小区)党组织、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权责联动、协作联动和人才联动,加强小区共享空间建设管理,扶持发展社区经济,探索物业城市治理新路径。协同深化“云墙工程”“雪亮工程”“慧眼工程”建设应用,整合公共安全视频资源,构建全域一体化视频监控体系,联合打造一批智慧楼宇、智慧小区、智慧社区,健全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施街镇综治中心建设提升行动,深化全科网格建设,推动“网格E通”与“酒城e通”深度融合,强化网格联动、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平安共建。强化城市运营管理,深化“一支队伍管执法”“数字城管”建设,全面推行“街长制”,提升城市管理法治化、精细化、人性化、智能化水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推动应急救援力量增援调度、危化品道路运输联合管控、安全生产执法联动、应急物资共用共享和协调、应急管理数字化协同。(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政法委、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民政局、区应急局等单位)

    (五)树牢经济区功能区理念,协同建立互利互惠体制机制

    16.建立定期交流会商机制。按照“差异发展、特色融合、重点突破”的理念,推动三区、园区间定期开展互访和专题对接活动,协调解决“一体”高质量发展中的困难问题,推动重大事项共同协商、重大项目共同推进、重大任务共同落实。推动三区、园区间部门开展对口交流,聚焦产业、营城、人才、科技、金融、开放型经济等重点领域,加强干部人才相互学习交流,共同寻找合作新空间,促进专项合作深入推进。支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商会、新闻媒体等领域民间交往,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展会、推介会、文化交流等渠道和形式,提升三区“一体”知名度和影响力。(牵头单位: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等单位)

    17.建立项目合作利益分享机制。对联合实施的跨区域项目,协同建立分担分享机制,综合考虑各方要素投入、成本耗费、出资比例等因素,合理确定成本分担和收益共享比例。建立“飞地”项目协同税源利益分享机制,根据基础设施投资、优惠政策兑现等因素,协商确定年限和具体分享比例,经市政府同意后由市财政通过体制结算办理。(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财政局、区税务局、长开区相关单位)

    18.建立招商引资一体化推进机制。坚持共引、共建、共享原则,协同建立产业分区引导、产业政策统筹、重大项目会商、产业联合招商、首谈利益保障、合理迁移利益共享等工作机制,积极参与区域一体化招商和项目一体化布局。协同开展绿色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文化旅游等产业互补招商,加快延链强链补链,推进产业链整体承接。以西博会、智博会、西洽会、科博会等国际大型开放活动为平台,相互支持举办专题性投资促进配套活动。加快运用“产业+基金+政策+平台”招商新模式,努力实现从承接产业转移到引进新兴产业战略布局的转变。(牵头单位:区经济合作外事局、长开区相关单位)

    19.建立生态保护联防联治机制。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和联络员制度,共同推动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转型发展。共同加强长江、沱江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地质灾害防治,联合实施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耕地土壤环境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共同完善流域水质监测网络,协同加强跨区域小流域污染治理。共同向上争取综合整治项目资金,共同推动流域污染防控、信息共享、跨界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跨界环境污染纠纷协调处理。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共享大气污染源清单,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协同统筹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用好双碳经济产业园,推动“双碳”产业创新服务、技术应用和技术产业化。深化跨区域联合执法、“两法”衔接、委托执法、异地交叉执法、环境公益诉讼,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犯罪行为。(牵头单位:龙马潭生态环境局、区司法局、区法院、区检察院等单位)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龙马潭区融入“一体”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发展改革局,负责统筹协调各项事宜。领导小组下设建设区域现代服务业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都市现代农业高地三个专项工作组,牵头单位根据分工安排细化年度工作任务,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及街镇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体系,对标对表推进行动方案落地落实。

    (二)夯实项目支撑。积极争取国家预算内投资项目资金、政府专项债券支持,扩大有效投资。建立合作项目库,健全重大合作项目滚动储备和管理机制,围绕城市消费场景、产业、科创、交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谋划落实一批重大项目、标志工程、合作平台,持续发挥重大项目对“一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带动作用。

    (三)强化要素保障。坚持用改革思路和办法破解区域合作发展中的难点和问题,制定《优质项目资源保障清单》,及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开展园区“亩均论英雄”改革,积极实施土地双挂钩项目,盘活存量土地和城镇低效用地,加快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升集约节约用地水平。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创新政府投融资机制,推动以环境为导向(EOD)与以交通为导向(TOD)的城市综合开发模式,统筹运用产业基金、资本金注入、土地入股、运营补贴等方式,提高产业投资、民间投资比重。

    (四)严格督导考核。按照“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建立健全督查考核体系,通过检查、督查、评价等方式,推动 各项工作落地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对重大规划、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举措、重大事项进行监测分析和动态评估,对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加强宣传工作联动,用好各类宣传载体和媒介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一体”高质量发展良好氛围。

信息来源: 龙马潭区政府办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